温州篮球体校 温州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社会力量助推经济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5日 21:57
一花独开不是春天,百花齐放满园。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活跃的体育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培育新动能。
当体育产业成为新的“风口”时,敢于冒险、率先“吃螃蟹”的温州人自然不会敬而远之。得益于社会力量办体育,温州体育产业的民营经济活力显现出来。温州市体育局局长张志宏表示,社会力量不仅成为“官办”体育的重要得力助手,而且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成为生力军。推动温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温州体育经营注册主体数量已从2017年的1.2万家增加到2.5万家,增长了一倍多。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286.56亿元,增加值96.85亿元,占温州经济GDP的1.6%。 “到‘十四五’末,预计将达到3%甚至更高。”张志宏说道。
更大:当“温州商业”遇上体育产业
20多年前,作为一种爱好,在深圳做生意的温州人陈兵接触了体育舞蹈。绚丽的灯光、动感的音乐、漂亮的舞服、舒展的姿势,让陈冰享受到了翩翩起舞的感觉。 “体育舞蹈让我发疯。”那时,陈兵每天跳舞一个半小时。他还每月前往上海、深圳等地上课,接受名师指导,获奖无数。体育舞蹈逐渐走进了他的生活。
2013年12月,温州市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成立,陈兵担任会长。三个月后,她当选为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行业委员会副主任。谈及原因时,陈兵现场重现当时情景:“大家都说你既然是温州人,一定能搞实业,干得好!” 2014年,陈冰获得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温州总决赛主办权。本次活动,她邀请了世界冠军表演,为青年组选手颁奖,改进了礼仪小姐的服装。体育舞蹈在温州一炮而红。
“我们现在每年有60个活动,其中很多是针对青少年的舞蹈培训,还有针对特殊学校和社区的公益培训、专业考试培训和教师专业培训。这是一个不断培育和壮大体育舞蹈群体的过程。 ,也是协会的主要收入来源。”陈兵说。 2019年,陈兵将协会安置在体育赛事聚集的温州杨府山智体小镇。 “我们在装修上花了几百万,因为我们不计成本做了很多事情来表达体育舞蹈的感受。我们愿意在体育爱好者最多的地方展现体育舞蹈的魅力。体育产业不同于工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兼顾,社会效益所占比例可能更大。”
陈兵并不是唯一一个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徐涛现在是温州龙湾区永兴体育中心的负责人,之前开过工厂,做过物流。 2018年社会力量体育试点项目落户温州后,由一栋旧厂房改造而成。永兴体育中心作为试点项目进行招标。永兴人、家人都是体育爱好者的徐涛立即成立了斯米乐宝体育公司参与竞标。 “当时我不知道能不能赚钱,但我喜欢打羽毛球,我儿子是网球运动员。永兴这里没有大场地温州篮球体校,我想打球的时候,得开车十块钱。”如果不行的话,我就为村民搭建一个场地,为家乡做出一份贡献。”
徐涛将自己的商业经验运用到了体育产业中,运营情况大大超出了徐涛的预期。每天早上免费开放的场地温州篮球体校,是附近中老年人交流、锻炼身体的场所。灯光照亮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随处可见。这是体育爱好者的笑声。暑假期间,这里的泳池人满为患,参加运动训练的青少年络绎不绝。这使得周边环境不断改善,配套商业从无到有,永兴体育公园成为永兴乃至龙湾人的热门去处。休闲公园。通过向政府缴纳租金参与场馆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企业已经实现盈利。徐涛并不是什么都包揽体育赛事的训练,这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是通过多方投资进一步吸纳专业运动培训公司。 ”,“第一个优点是保证专业性,培训公司提供专业的师资和培训体系;第二个是我用场地作为质押,保证场地的公益属性;第三个是大家投入相对较少多方参股温州篮球体校,分散风险,保持新鲜度。”
温州武术协会主席李志荣创办武术博物馆,组织一批公益讲师,助力温州武术蓬勃发展;温州市龙舟协会名誉主席王成云自掏腰包在87个国家和地区推广龙舟文化,并在温州市中心建设龙舟公园,塑造温州本土文化。本土品牌文化;平阳育英体校,谢晓才创办产业,扶持武术学校,培养贫困家庭学生,让问题学生成才……有情怀、热爱公益、懂业务、会管理,是温州体育产业人的真实写照。只有这样,才能把体育产业做深做实。
更热闹:灵活政策铺路搭桥
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体育作为朝阳产业,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热情高涨。自社会力量开展体育试点以来,温州已出台20余份文件意见,希望成为大力推动改革、保障体育产业的“扫地车”。
温州桃花岛地区风景宜人,前有瓯江流过,北有CBD核心区。然而,横亘在中间的污水处理厂却成为了周边居民头疼的问题。在该地区土地紧张、公园、体育馆等公共配套设施无处可建的情况下,如何既摆脱“邻避效应”,又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以《关于鼓励投资的意见》为指导,以《关于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的意见》为指导,温州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集思广益,探索出一条以污水处理厂“分层用地”发展体育场馆的新路径2019年,这座利用厂房屋顶空间打造的连接瓯江路、会展路和滨江休闲区的多功能体育休闲公园,赢得了民众的掌声。这一经验吸引了周边16个省市学习借鉴。
“城市空间土地十分珍贵,在屋顶平台修建篮球场、足球场已成为时尚。但投资者往往持谨慎态度,在执法过程中很容易被认定为违法建筑。”张志宏表示,通过制定标准、明确要求,温州将屋顶体育场馆设施“合法化”。这一有益的探索,也给热衷投资体育的社会力量吃了一颗定心丸。
同时,温州鲁志武游泳俱乐部利用闲置老厂房改造为游泳池,并获得用电、用水优惠政策;温州百慕大体育公园利用桥下空间获得优惠政策,开发了十多个体育项目。便民、惠民……这些政策瓶颈的突破,极大激发了社会力量投资、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百慕大体育公园园长林忠义说:“七都桥下的空间有2.6万平方米,如果要在普通土地上运营,每年的租金不会低于300万。现在我只需要每年向政府缴纳50万租金,就可以充分受益。利用这个场地,肯定能赚钱,七都岛附近的居民就有了锻炼身体的地方,也能普及农家乐和休闲旅游。岛上的体育公园将反过来刺激公众的体育消费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在体育产业上形成更大的合力。
更好的是:体育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极
在温州龙港市,这座承载着全球大部分印刷包装产业的工业城市,已经从过去的一个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国首个“城镇化”项目。龙岗也不乏开拓精神。记者来到龙岗采访时,浙江男篮联赛正在龙岗体育馆举行。体育场内挤满了观看比赛的人们,热情高涨,这源于龙岗对体育氛围的营造。 “一场比赛可以让一座城市生机勃勃。”体育场运营方温州盛博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光银说。 “我本身就是一个体育迷,有组织球队举办比赛的经验。体育部门敞开大门,允许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运动。每年都有补贴。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体育馆的低收费、公益性,引进更多国内外赛事,用优质服务让市民真正感受到体育让生活更美好。”
温州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协办城市之一。亚运会龙舟比赛场地位于龙舟基础雄厚的瓯海。瓯海区亚运会负责人翁定波也认同“办好一场比赛,提升一座城市”的理念。他说:“亚运会以杭州为主,全省共享。温州的龙舟文化很符合这座城市的精神。温州民间龙舟有500多艘,瓯海就占400多艘。”因此,从2018年开始,亚运龙舟基地项目在瓯海启动以来,我们不只满足于只建设一个场馆,而是以建设一个场馆为目标。 “亚运新城”,我们建设了奥运龙舟体育公园综合体,不仅包括温州龙舟运动基地、奥体中心、奥体酒店、优质安置社区、滨水绿道景观、配套道路等项目。在满足体育赛事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时增强了亚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功能,要提前谋划,吸引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水上乐园、游泳、皮划艇体验、水上运动体验等,打造后亚运时代温州市民的水上休闲综合体。”
亚运龙舟比赛尚未到来,但“齐心协力、争第一”的龙舟精神已经体现在每一位温州体育人身上。 (转载自6月10日《中国体育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