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翔:“中国人踢不了复杂的足球”是有道理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5日 21:26
“中国人踢不了复杂的足球”一直是董路的观点,所以他组建的中国足球运动员也都是类似的踢法。 他们并不执着于传控球和层层推进。 如果有机会,他们会利用各种直传、斜传和传中将球打到对方危险区域创造机会,同时善用定位球得分。 正是利用这一战术,中国足球队杀入了欢乐岛杯决赛,并获得了第二名。
当黄健翔反驳这一观点时,他认为,并不是中国人不能踢复杂足球,而是他们现阶段还没有能力踢好复杂足球。 虽然他们不会玩,但他们应该学会玩。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慢慢进步。 正因为我们现在不能玩,所以我们不能就破坏规则,让游戏变得简单丑陋。
两人争论不休,也导致两派粉丝互相攻击。 尤其是董璐,这些年在网络上发表过一些有争议的言论,引起了不少粉丝的反感。 所以,很多董路的反粉自然就变成了黄健翔。 支持者。
其实两个人争论了很久,说的话有很多共同点。 换句话说,两个人的观点都有部分正确,也有部分错误。
董路是如何得出“中国人踢不了复杂足球”的结论的? 从他多年来的言论可以看出,董路是在接触了中国足球和中国教育两个行业后才走到这一步的。 应该说,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
什么是“复杂足球”,其实就是依靠良好的传球控球技术和超高的比赛阅读能力,多人完成多次传球,从而突破对手的防守。 这种打法基于两项足球技术,一是有球技术,也就是脚下技术,二是无球技术,也就是足球智商。
就中国足球目前的状态而言,磨练脚下技术并不难。 只要运动员肯努力,就一定会进步。 但提高足球智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足球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足球智商需要阅读比赛的能力,而阅读能力来自于大量的比赛练习,这就需要年轻球员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判断和决策。
显然,大量的高水平比赛是中国足球青训阶段最缺乏的,而球员的思维、判断和决策能力也是中国年轻球员最缺乏的。
缺乏竞争是由于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体教融合问题上未能达成默契造成的。 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但是解决起来非常困难,涉及到中国高层领导的统一管理。 思考、判断、决策能力缺失的原因更为深层次,不是一两个行政部门能够解决的。 这些都与中国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国社会的学习方式、甚至中国整体的社会价值观有关。
简单来说,“复杂足球”所需的两个环节中,技术环节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 一个球员苦练10年,也不会取得多大的成功。 至于意识环节的两部分,高质量的竞赛训练可能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改革和调整。 也许十年二十年就会有变化。 但思维方式却是中国教育、文化甚至价值观的体现。 恐怕几代人之后也未必会有太大改变。
有些人可能觉得你说的太神秘了。 思维方式对于足球真的很重要吗? 中国与世界或日本真的有很大差异吗?
非常重要,而且确实非常不同。 中国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是高度控制的。 在高度控制下形成的孩子执行力强但创造力差,依赖感强但独立性差。 这说明在足球场上,教练布置的东西基本都能打出来,但比赛场瞬息万变,教练能布置的内容只有比赛内容的十分之一,而剩下的90%需要玩家自己判断。 至于决策,抱歉小罗去踢室内足球,我们的球员很少有人能搞清楚。 他们从小就喜欢依靠教练的指挥来踢球,而不是自己思考如何踢球。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足球场上,实际上各个领域都存在。 有孩子的粉丝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是否对孩子要求太高、支持不够、批评多、鼓励少。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中国人确实踢不出复杂的足球。 因为复杂的足球需要很多快速而正确的决定,而中国没有这样的土壤。
尤其以中国国家队目前的水平,甚至不可能踢出“复杂的足球”。 如果我们的球员没有技术、没有意识,怎么能踢出“复杂的足球”呢?
如此看来,董路的判断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情况确实如此。 中国的年轻足球运动员可以依靠简单的足球击败对手,而中超90%的球队仍然可以通过踢防守反击站稳脚跟。 这些也支持了董路的判断。
但黄健翔说得对——不能踢复杂足球,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复杂足球。 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更应该鼓励他们踢“复杂足球”。
因为,无论复杂还是简单,中国人本质上并不比欧美人差。 尤其是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这两个黄种人相比,就足以说明种族并不是阻碍足球发展的绝对因素。 既然日本人可以踢复杂的足球,那么中国人并不是天生就反对复杂的足球。 只是中国的社会环境、教育制度、文化背景阻碍了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应复杂的足球。
我们可能无法踢好复杂的足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踢。 尤其要考虑的是,虽然社会环境、教育制度、文化背景阻碍了我们踢复杂足球,但另一方面,我们能否通过尝试让孩子踢复杂足球来推动中国社会教育和文化的改革? ?
任何事物都有作用和反作用,影响和反影响,这是对的。
踢复杂的足球有两个部分:技术和意识。 意识可能会受到社会、教育、文化的影响,我们拿不到奖金。 但技术方面确实可以通过刻苦训练来提高。 只要我们的技术足够好,在复杂的足球比赛中我们可能拿不到100分,但至少可以拿到60分。
这其实可以理解为什么职业体系下的中国足球与世界足球的差距并不像今天这么大。 因为在容知行、左书生、沉祥福的上古时代,球员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他们的技术确实是一点一滴打磨出来的。 那一代的球员思想甚至不如现在的球员开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跻身亚洲顶尖球员行列。 事实上,杨辰、孙继海等海外选手就足以证明,当技术和意识两条腿走路时,即使你瘸了,也能步履蹒跚地前进。
事实上,过分强调“不能踢复杂的足球”而自满于踢“简单的足球”,会带来非同寻常的后果。 第一个可能是技术意识的放弃,第二个是过分强调个人能力。 两者相辅相成。
所谓简单的足球虽然也需要技术功底,但对球员的个人速度和身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董路本人也在视频中提到,自己在选择天赋的时候会更加注重身体,并且他还解释说,自己所谓的身体包括:速度、耐力、身高等。而大家都明白,这些方面其实都是更多关于“天赋”。
但那些速度不快、力量不强、身高不高、耐力一般的球员就一定不是好球员吗? 当然你不能这么说。 从曹显东到陶伟小罗去踢室内足球,从邓乐君到张稀哲,他们都是速度不快、力量不强、个子不高、身体素质一般的球员。 相反,方浩速度快,博杨身材高小罗去踢室内足球,金鹏翔和戴林速度快,力量大,身材高大,身体素质好,但结果并不是他们一事无成。
董路与黄健翔之间的纠纷,其实与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非常相似。 比如,有一个学生,名叫董路。 他知道自己考不上好大学,所以干脆就没有去普通高中。 他上了职业高中,选了一个不错的专业。 还有一个学生叫黄健翔。 他也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努力学习,尝试一下。 如果他考不上清华北大,他还能考上联合国大学。 至少我拿到了大学文凭。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
当然,至于最终谁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谁能在社会上立足,那是另一回事了。 从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职高毕业的人确实可能比二三学历的毕业生就业更好,但是二三学历的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确实比高职的孩子有一定的成长和积累。高中。
因此,归根结底,归结为足坛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两个问题:是要出成绩,还是要培养人。 有些人认为,足球归根结底是一项竞技运动,没有结果一切都是空谈。 也有人认为足球其实是一项教育工作。 只有做好前期的工作,才能取得后期的成果。
事实上,董路的中国足球运动员项目选择了前者。 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年轻将领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捏手”。 他们带走一些同年龄段最优秀的孩子,单独训练。 唯一不同的是,董路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 但这种方式并没有摆脱中国足球目前的困境。 董璐的做法其实和徐根宝的崇明基地、鲁能足校、绿城足校是一样的。
事实上,不只是董路。 中国足球的青训模式基本上是——大规模招生→掐尖→出成绩→成名→大规模招生。 这是社会足球俱乐部的一种流通模式,大多数地区和俱乐部都采用这种模式。
因此,最终各俱乐部都把重点放在了“挖掘年轻人才”上。 毕竟,有的孩子天生就擅长运动,有的孩子天生跑得快,有的孩子天生就高。 有了这些“苗子”之后,稍加加工,他们就会比普通孩子优秀好几倍,成绩就出来了,就会出名。 招生范围会更广,选拔好苗子的机会会更高。
但足球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状态。 由于其复杂性,足球实际上是需要最少天赋的运动。 日本足球界认为,孩子能否成为职业球员,要在15岁之后才能确定。在15岁到25岁之间,任何球员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因此,日本足球俱乐部当然也会选择。 他们将俱乐部的年轻球员按照级别分为四个级别:基础队、提高队、精英队、代表队。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俱乐部不会盲目扩张校园,而是会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 他们并不是以“扩大招生寻找好的前景”为使命,而是以“吸引更多的孩子,造就优秀的球员”为使命。
说白了,中国俱乐部只是门面而已。 大家比较的是俱乐部有多少个校区,招收了多少学生,获得了哪些荣誉。 日本俱乐部正在尝试了解我所在地区有多少喜欢踢足球的孩子通过我的训练得到了进步。
因此,很多中国俱乐部都会在赛前教孩子们如何开球,而日本俱乐部则在赛前还是让孩子们一步步练习传球和接球。 因为大踢是最安全的进攻和防守方式。 它可以使球远离己方半场并快速击中对方半场。 但传接球练习见效很慢,而且容易出现失误,影响比赛发挥。
至于哪一个更好? 这其实又回到了社会的认知层面。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更喜欢前者,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足球连锁店。 那么,你能说董路的理解是错误的吗? 不,他只是对中国足球、中国社会、中国教育了解透了。 至于黄健翔,你只能说他的想法是好的,但他仍然保留着一点点感悟,即使这种感悟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白日梦。
有句话说:勤奋则兴国,妄想则亡国。 这绝对是事实,但在足球领域似乎却并非如此。 但什么是绝对正确的呢? 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