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历史悠久,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2日 09:57
建校初期,学校聚集了一批具有高竞技体育水平的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成绩均名列全国前茅。第一届全运会上,获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同时,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校任教,如陈家奇、马钰、牛兴华、柴文秀、刘世范、郑必达、姚志珍、张春培、任福兴等。
学校团泊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占地1115.7亩。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约38.86万平方米。 2017年11月投入使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9亿余元。新校图书馆建筑面积近17800平方米。目前共藏纸质文献44.2万篇,纸质期刊851种,数据库45个,电子图书共计104万余册,电子期刊共计127万种。其余卷数。
学校为国家体育教育战线培养了3万多名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省市劳动模范、国家队教练员、金牌运动员等。 。学校在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质普查与评价、运动能量代谢、中国骨龄发育标准、体育信息化、体育法制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学校现有18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医学六大学科门类。 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通过设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验收,被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的“授予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6500余人,其中本科生4939人,博士生68人,硕士生1274人,来华留学生67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594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57人,副高级职称127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7人,硕士学位286人。评选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天津市“十二五”教学创新团队3个。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天津体育学院篮球专业,天津市教学名师8人,其他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5人。学校现有在职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197人。
学校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实施一系列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划和措施,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2013年,体育与人体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殊教育专业获批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试点; 2017年,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文科学、应用心理学等5个专业获批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教育技术、新闻、营销、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另有7个专业获批天津市应用重大建设项目。我校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四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特殊教育、新闻专业获批为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精品开放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8门、天津市大中小学“党史专题思想政治素质课”2门、 4 拥有天津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改革精品课程9门,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示范课程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24门。 4个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天津市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1个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天津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认定为“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 2001年以来,我校教学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10项教学成果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8项教学成果获国家体育总局奖励行政。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2013年以来,我校荣获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9项。
学校学科优势显着。在2017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一级学科获得A-级。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是天津市首批重点学科。体育学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名单,特殊教育、运动健康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名单。学校现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市普通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体育教育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单位教育部的。学校“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运动线粒体生物学基础与应用”、“运动康复与几种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三个团队入选天津大学创新科技团队培养计划。 “学生体质与身心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被评为天津市高校智库,荣获“2018-2019年度天津市优秀高校智库建设项目”称号。 “全民体质与主动健康”智库成功入选天津市首批重点联系和推进建设的科技创新智库。学校体质检测中心被批准为“天津市社会科普示范基地”。学校与天津大学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智能体育协同创新中心”,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共建“运动营养与健康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心”基地”,并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庆梨园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政府、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签约,共同建设崇礼冰雪运动中心研究所。我校参与筹建的西藏昌都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中心现已投入使用。
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部、局级科研项目431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防科技战略先导计划项目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面上及青年项目2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项、国家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青年专项项目1项、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30项、“十三五”规划项目25项、202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9项(含重大项目1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天津市技术平台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基金和奥林匹克科技研究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259项,天津市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3项以及天津市改革实践项目。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4项,出版专着、编着、教材、工具书1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学校主办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概览》体育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入选2021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外10家知名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期刊。在《2021年转载报刊资料排行榜》中,该刊在体育期刊中转载次数排名第6位,转载率排名第9位,综合指数排名第7位。 2021年中国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影响因子排名第9位(Q1)。2021年展示期刊评选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入围并展示为“中国优质期刊”参加“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赛艇、橄榄球、羽毛球、棒球、网球等运动项目是竞技体育学院的传统优势。我校师生在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比赛中担任教练员和运动员,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2014年4月,我校与天津市体育局签署共建协议天津体育学院篮球专业,组建天津赛艇队、橄榄球队、羽毛球队、帆船队。他们先后代表天津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和第十四届全运会冠军。全运会取得两枚金牌、两枚银牌、四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2021年,我校多名大学生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征战东京奥运会。一名学生获得东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八人有舵手铜牌。我校学生作为北京冬奥会钢架雪橇项目的测试滑手,为冬奥会贡献了自己的仙力。当前,学院正努力拓展新兴体育事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为天津市和全市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国家。学校与中国排球协会合作共建中国排球学院,与中国柔道协会合作共建中国柔道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篮球专业,与中国棒球协会合作共建中国棒球学院。承担全国学校体育联盟(足球项目)主席单位工作,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天津体育大学水上运动学院。
学校高度重视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日本、新加坡、波兰、德国等2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和体育专业学院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学校坚持“一带一路”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在天津高校中率先建立“天津市留学生武术文化体验基地”,承办第十九届留学生武术文化体验基地与女子体协()世界大会,与天津医学院共建鲁班工坊,推动中国武术“走出去”战略实施,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经过64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体育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构建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涵盖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和开放的留学生教育办学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体育高等院校。
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决捍卫“两个立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把学校办好切实把德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劳动者,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实现健康中国、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团泊校区地址: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东海路16号,邮编:
河西校区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51号,邮编:
学校办公室
2022 年 5 月 25 日